原作:明 黄花梨瓜棱式坐墩
尺寸:面径26cm,腹径37cm,高41cm
藏家:德人艾克
收录:《中国花梨家具图考》、《明式家具研究》甲38、第37页。
瓜棱墩最早出现在1944年古斯塔夫艾克先生的《花梨家具图考》,第112件,标注为作者本人收藏。1971年安思远的《中国家具》,刊载过一件日本收藏的瓜棱墩,座面镶嵌大理石。随后王世襄在《明式家具研究》中也有所描述。
坐墩造成瓜瓣的样式,整体外实中空。设计者从天然瓜果找到造型素材,抛弃了开光加鼓钉的传统造法。
王世襄先生说:老匠师李建元当年在鲁班馆设店时,购得此坐墩,腔壁钉有小铜环四枚,原为系结丝绦而设,以便提挈。后来他依此式仿制若干具,但将铜环略去。德人艾克《中国花梨家具图考》所收,即其仿制者之一,杨耀亦藏有一具。今经李师傅指示,依其仿制者绘图而保留铜环,使复旧观。
坐墩不仅用于室内,更常用于室外,故传世实物,石制的或瓷制的比木制的还多。它又名“绣墩”,这是因为墩上多覆盖锦绣一类织物作为垫子,借以增其华丽。石制绣墩往往上雕方袱,四角还各坠铜钱一枚,可以反映古时使用情况。不过作为一种坐具,依其功能,还是称之为“坐墩”较为确切。
从宋代的坐墩上我们看到它往往保留着两种物件的痕迹,即来自藤墩的圆形开光,和来自鼓腔钉蒙皮革的鼓钉。在多数的明式木制坐墩上,依然有这些痕迹,就是瓷制的坐墩也不例外。由于它像鼓,故又名“鼓墩”。
明代坐墩实物,传世极少。即使是清制而具有明式风格的也为数寥寥。现在只能举出开光、直棂、瓜棱三种形式。清代的坐墩,尤其是乾隆宫廷制品,造型装饰,处处翻新,有的还加上了束腰,成了非凳非墩的坐具。